• 當 sell side 研究員至今所面對的一大障礙,就是一直拋不開「學院派」的包袱:看公司和產業總是很「規矩」地照著學術架構去分析,強調公司的歷史特性以及競爭優勢…但在職業投資的領域,只注重這個是完全不夠的,我們必須時時思考股價到底隱含了多少的資訊:
  1. 找出股價驅動因素:什麼因素在驅動市場對於股票的看法?目前的股價/評價反映了多少因素?例如,A股票重視成長、B股票重視獲利率的擴張,而C股票大家最在意的是現金股利殖利率。
  2. 分析股價驅動因素及可持續性:假如關鍵因素是成長,那麼進一步去拆解公司「如何達成成長?」就是進一步要做的事情,這有可能來自於市場本身的擴張(例如電商 vs. 實體零售),又或是市佔率的變化(這進一步引導到競爭分析);獲利率的擴張可能來自於產品服務競爭力提升、生產成本下降、公司因規模擴大而產生營運槓桿…等。
  3. 和市場預期比較:我的師父說,永遠都要假設市場裡面沒有新鮮事。你所想出來的、看到的驅動因子,通常其他人也都知道。優秀分析師和頂尖分析師的差異就在於,(1)充分了解並掌握這些因素的變化 vs. 市場目前的預期,以及(2)更進一步去給予各個因素權重。
  • 我覺得上述的思考模型可以應用在多數以基本面為出發的投資方法,不論是我目前個人投資偏好的「便宜股票=>高素質」(可以避開價值陷阱),或是牛市可大幅提高報酬率的「偉大公司=> 合理價格股票」(可以避免買到過高的預期)。
  • 這個思考架構持續更新中。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