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因為中文書名錯過了這本有趣的著作。該死的天下文化(笑)

  • Amazon 原著評價:4.4/5.0(79)

原本以為又是「啊,又來了」的泡沫破裂前夕成功學的其中一本,但抱著:1)「就當被騙」的心情買下來讀;2)連我尊敬的 (且一向對成功學嗤之以鼻的)《黑天鵝》作者 Taleb 都推薦了,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買下去

沒想到,欸,居然是一本頗嚴謹的資料科學著作。

作者 Barabasi(一直讓我想到帝國戰神巴霍巴利,你可以去 Google)是研究網路科學的專家,而這本書是想要破解「成功」這件事,背後究竟有什麼「科學」定律可循?在定義「成功 = 從所屬社群中得到獎賞」的情況下,作者和他的團隊歸納出了五個「成功定律」,包括:

  • 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例如:學業,作者認為學生本身的「競爭力」和「抱負」是關鍵因素,跟你去唸什麼學校無關),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例如:藝術家要能成功,必須找到可加速前進的社交樞紐)
  • 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從運動、音樂比賽、紅酒評比…等例子來看,以客觀方法衡量的「表現」是有極限存在的(這樣思考:奧運短跑選手之間的差距很難超過一秒)。但是,成功這件事是循著「冪次法則」(白話文:80/20法則)分配的,而且如果你的「產品」(財富、曝光、影響力…等)容易複製,差距會更加龐大。
  • 「過去的成功」(優先連結,或者說是早期的小成功案例或經驗,會帶來馬太效應)X 「適存度」(fitness;即「相對」於對手的競爭優勢)= 未來的成功。但是成功能否長期維持,只由適存度決定。
  • 雖然團隊的成功需要多元性和平衡,但功勞讚譽只會歸於特定個人。成功的團隊需要平衡和多元性,但也需要一位領導者;另一方面,聲譽的歸屬取決於外在的感知,而非實際表現。
  • 堅持下去,成功隨時可能到來。年齡不是阻礙成功的因素,「生產力」才是。而作者認為,成功 S = 創新力 Q X 生產力 r,其中 Q 是常數,但每個人在不同的職業中會有不同的 Q(白話文:趕快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我覺得這本書跟普騙的成功學著作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很願意運用科學方法去處理「存活偏差」這件事,讓他們的結論頗有說服力。另外,作者也不否認有運氣的存在,這點也讓我很喜歡。

總體來說,我覺得這本書讓我有三個想法:

  • 生涯早期應該先摸索清楚自己的 Q 係數,在哪個環境下能夠最大化?就定位後該做的就是持續不懈地提升 r
  • 「表現」和「人際網路」對成功的重要度,我的觀察是會隨著職涯發展而逐漸往後者傾斜(但不代表前者不重要)。你必須在維持競爭力和抱負的同時,願意伸出手接觸人際網路
  • 知道該努力什麼,又該順應什麼,是這本書透過實證帶給我的最大禮物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