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的第一集談到了「緊急預備金」,提到說要存滿、該保險的項目也保好之後,再去想保險和投資的事情。不過,這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

#緊急預備金是幹嘛用的
#緊急預備金多少才夠
#緊急預備金要存在哪裡

我對於這三個問題各自有自己的想法,以下分享給大家:

緊急預備金的用途?

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四種情況會產生突如其來的大額支出:

1)失業

2)重大傷病

3)天然災害

4)人為災害

其中第 2~4 項,就我目前的理解,多半可以透過保險,或是其他專業服務來解決問題的,因此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問題其實是「失業」這個狀況:失業不但會消耗金錢,也會消耗掉時間,因為當你失去收入的時候,上述的 2~4 項就難以委託他人 or 其他服務來完成。

所以這是為什麼一般來說,緊急預備金的計算基礎通常是「多少個月的生活費」。

緊急預備金要準備多少才夠?

我看這個問題時是拆成兩塊:

1)每個月要花多少錢?

2)要準備幾個月?

多少錢其實是因人 or 家庭而異,而這需要透過分析自己 or 家庭的消費習慣才能決定。

分析的要點,是要能區分出每個消費項目是「需要」或是「想要」。如果是用我的語言來說:

「需要」相當於你在經營自己收支的「固定成本」,只要你活著就得支付的費用,例如飲食、居住、通勤、電信費…等;

「想要」相當於「變動成本」,你要去提升自己生活品質時,會額外產生的費用,例如吃高檔餐廳、買車、買 iPhone…等。

有些人的狀況是,把很多變動成本給「固定化」,例如我覺得買車就是個例子。車子一落地,價值少一半,而車主又要去繳(根據原價值計算的)車貸、養車位,還有日後產生的保養費…除非開車是必要的,否則這種其實已經算是固定成本的項目,是拖累年輕人未來的絆腳石。

回過頭來,緊急預備金的計算基礎是「需要」多少錢,也就是算自己的固定成本。我自己抓過,是自己目前一個月大概要花 35K,才能維持目前基本的食衣住行需求:

居住 20K
通勤及通訊 3K(含計程車費用)
吃飯 12K(350/日)

至於要準備幾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呢?以先前看過內政部的資料來看,一個 30 歲以上的工作者失業,平均要花 25-28 週的時間才會找到工作,也就是大概 6-7 個月。

以這樣的基礎下,我個人的緊急預備金儲備,就至少要有 35K*6 個月 = 210K。假如還有家庭要養育,則可能要儲備更多的資金才行。

當然,除了緊急預備金,該保的保險還是得做,而這是另一個要深入討論的項目了。

接著我們看這筆預備金要儲存在哪邊比較好?

》緊急預備金要儲存在哪邊?

24小時內能變現,接近無風險,卻能抵抗通膨的資產。

總之不建議放在股票這種波動性較高的資產上,畢竟投資最大的風險在於「當你需要錢的時候不夠用」。

股票確實是各項資產裡面,長期報酬率最高的,但你不會知道當你需要這筆錢的時候,是賺 30% 還是跌了 50%。

目前想到最理想的資產,可能是美國抗通膨債券(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TIPS),如果是美國 ETF 版本的話代號是 TIP。

台灣的定存以前是個選擇,不過現在一年期定存利率僅剩 1% 左右…就得自己考慮考慮了。

緊急預備金,或者說是「保命錢」,還是以:1)變現性高;2)能對抗通膨,這兩個要點來做決策,報酬率並不是這塊資金應該要優先考慮的面向。

以上是我對緊急預備金的想法,如果你覺得這篇貼文有用,歡迎分享和討論噢!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