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寫這篇,主要是因為最近要準備成家了,花了滿多時間在規劃未來和隊友的生活安排,這其中當然包括理財投資規劃,也因此讓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目前的投資策略,以及思考成家之後的投資要怎麼安排。
如同我在粉專提到的,我目前自己沒有投資台股(目前只幫家人設計並執行以 0050/現金 為主的投資策略),美股才是我個人資本的主要去處。美股這邊主要有三個策略,各有他們預期達到的投資目標:
1. All Weather 全天候策略:追求在任何經濟環境都能獲得穩健報酬的投資組合。預期 7-9% 的年化報酬率,6-8% 的波動,20% 以內的 Max Drawdown。
2. Multi-Factor equity 股權因子投資策略:由規模、價值、品質、動能四個因子 ETF 組成,追求長期比 S&P 500 高 1-2% 的年化報酬,同時波動和 Max Drawdown 追平 S&P 500,因此能獲得較高的風險調整後報酬。
3. Active Equity 主動選股策略:自己研究、選股、配權重的投資組合。追求長期能打敗 S&P 500 約 5% 的超額報酬。
很幸運的是,這三個策略的運作狀況都不錯,在風險-報酬比的角度來看,過去幾年都超出我的預期以及 S&P 500 許多,確實捕捉到可觀的 Alpha。
不過我覺得在成家之後,至少得考慮到下面幾件事:
1. 要開始承擔與隊友共同的退休金
2. 兒女的教育基金
3. 意外、健康醫療保險
4. 家族成員的投資組合管理
過去這些投資策略的本金,來自於「每月固定的儲蓄」+「年終獎金的 50%」,只要考慮我個人能持續投入資本,並追求超額報酬就好。不過,我評估這樣的投資方式,並沒有辦法支持我的成家及長期的生涯規劃,所以我必須做出一些調整。因此,新的投資架構會長這樣:
1. 將原有的 All Weather 與 Active Equity 整合,用「每年年終獎金的 50%」繼續追求 Alpha。穩定輸出的 All Weather 策略將是核心基金;Active Equity 將轉變為 “Nova” 衛星基金,投資標的將聚焦在 US$200bn 市值規模以下的軟體及新興科技公司。
2. Multi-Factor Equity 策略則會另外加掛債券 ETF,組合成一個股債平衡的投資組合 Multi-Factor Balanced,目標是追平股市長期報酬的同時,儘可能降低波動程度。這個投資組合將用「每月固定的儲蓄」作為資本,也是用來滿足前面提到成家後目標的工具,以及往後能開放家族成員投資的組合。
其實做這些調整,對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作為一個職業生涯都在追求 Alpha 的海外股權分析師,如果能全部投入 Active Equity/Nova 基金就好。但我也很清楚知道 100% 做好這件事是困難的,成家後也有更多會分心的事情,自己也有對家人要負擔的責任。就
像當初把家裡成員的台股投資「指數化」的理。一樣,追求更穩健的資產成長是一種受託責任,只是這次託付給我的人,是未來的自己和另一半、兒女,還有整個家族。
沒什麼比這些更重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