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管理學博班課程旁聽的時候,一個滿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問題是:

「傳統上以產業經濟學為分析架構的方法,例如供需、五力分析、價值網、護城河…在分析平台模式上還有用嗎?」

那個時候的想法是否定的。考量到雙邊/多邊市場,或進一步討論平台的時候,很難用 Porter 的架構界定誰是供需兩端、誰是競爭者和替代品,即便後來 Nalebuff 把互補品加入價值網的概念,也難以捕捉平台模式、甚至是軟體的本質。

於是我在寫論文的時候,就得更進一步去爬 Tirole 的雙邊市場論述、Chesbrough 的開放式創新,以及 Coase 的交易成本,這些過程對於我後來在看網路和軟體產業的幫助滿大,對於瞭解現代泛軟體產業的三大要素:零邊界成本、零摩擦成本、網路效果,有了學術上的基礎。

不過我在工作之後也不禁在想:什麼因素會讓軟體產業的網路效果瓦解?在大家都覺得大者越大的共識中,似乎很少有聲音去回憶當初 Yahoo 怎麼失去寶座的。很多人覺得是搜尋引擎品質不佳,或是分心的管理層,但我反而覺得是行動網路興起前後帶來的資料量暴增,讓 Yahoo 的傳統技術架構沒辦法適應所導致。

回顧歷史,你也會看到其他無法華麗轉身的企業,怎麼從寶座上摔下來的。倒不是因為不夠努力,反而是因為既有路線太成功,當 PEST 等環境(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發生結構性變化時,巨人才有倒下的機會。

用這個角度來看,Google, Apple, Microsoft 這三家公司實在不簡單,他們都完成了從 PC-Mobile-Cloud 的轉型,但你要說下一次還能不能這麼做?我很難有確定的答案。這些企業大到一個程度,會影響他們的就不只是 PEST 的某一項或兩項,而是全部了。

然後這也是 Facebook 目前得碰到的考驗。

Amazon 則是滿剛好地在一個已經滿成熟的零售跑道上,用領先其他對手的黑科技輾壓中,後面還跟著 Shopify, Etsy 這些小弟。

至於剛出生沒多久的 SaaS,還有非常多機會可以探索。把生產工具成本降低後,總是會有人撿起來打造些什麼;把 IaaS 成本降低後(thanks to AWS, Azure, GCP),沒幾年你就開始看到好多 SaaS 紛紛 IPO 了。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