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歷史脈絡,可以更自在的度過每一次的景氣循環
如果把我個人的藏書做個統計,經濟金融史應該會占有相當的分量,很高興《金錢決定歷史,我決定好好讀史》也成為我書架上的一員。身為一個曾經夢想成為經濟史學家的現役投資機構研究員,只要看到市面上有不錯的經濟金融史著作,我都會忍不住翻閱並且帶回家閱讀,除了興趣使然,經濟金融史總是能為我的投資思考帶來更有意義的洞察,並且轉變為能說服專業投資機構的內容。
談到歷史,就得先區別歷史事實和歷史解釋。我們所見的歷史,往往是前人對歷史事實的解釋。解釋相當於自身觀點的陳述,當閱讀更多各自獨立的觀點,我們就會越趨近於歷史事實的樣貌。本書和其他優秀的經濟金融史著作一樣,是以金融制度為經緯,跨越國別與年代,帶領讀者編織出人類發展進程的樣貌。
運用經濟與金融視角來解釋歷史有個好處,那就是能夠在盡可能排除主觀因素的情況下,更清晰的看到世界歷史發展的因果關係。
17世紀西發里亞體系確立主權國家與現代國際秩序後,國家與政府成為影響世界發展的要角。而政府的政策制定,不僅要考慮到社會與文化情感的因素,甚至可以說經濟與就業可能才是更主要的思考面向。
另一方面,金融總是往潛在經濟報酬率與生產力最高的地方流去;反過來說,追蹤金融流向,往往能判斷經濟與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甚至能預測以這個主權國家為主體之地區的大致走向。
如果從人類和市場的自利行為出發,你也會發現科技會為了提升生產力而不斷進步,金融同樣會流向潛在報酬與生產力最高的產業與企業,而這些產業與企業造成的壟斷局面,總是會被政治與法律規管,讓政府抑制逐漸升高的貧富差距。
由此可知,不論是從國際政治這種由上而下的觀點,還是人類自利行為這種由下而上的視角,金融和經濟都在中間扮演加速器的角色。研究金融和經濟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理解人類過去如何發展,未來又將何去何從的錨點。
不過,我們研究經濟與金融的歷史,也不是為了要從中複製貼上某一段發生過的事情,然後直接套用為判斷依據,這是想運用歷史作為力量者的大忌,而對於投資者來說,更是做出不良決策的因素。
不論是個人投資、企業營利、政策制定,過程中一定有非常多的變數,所以很難把歷史經驗直接套用,畢竟時空背景不同,科技有所差異,市場制度也因為過去的錯誤發生了變化。
但我們可以找出某些再三發生的模式,從中發現不論科技與環境再怎麼進步與變化,人性總是在恐懼與貪婪之間擺盪的現實,並學習如何從某些規律中跨越這些恐懼與貪婪,做出更好的決策。
而更進一步,以經濟與金融史為基礎,再逐步加入科技、政治與制度、社會與文化,你會發現當知識層層堆疊上去的同時,自己也會對局勢產生獨到且全面的見解。當多數人因為資訊科技進步,變得更難以辨識訊號與雜訊的差異時,掌握多面向歷史脈絡的人,可以更自在的度過每一次的景氣循環。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每一個人,尤其是投資者需要研究經濟與金融史的原因,而本書是建立經濟與金融歷史視角的一本入門好書,在這邊推薦給大家。
博客來介紹: 《金錢決定歷史,我決定好好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