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博客來上面找《奇異衰敗學》資料時,只要搜尋「奇異」這個關鍵字,並且依準確度來排名,迎面而來就是個小小的惡趣味。
《奇異衰敗學》這本書毫無疑問地登上這個關鍵字的第一,和過去幾年股價表現呈現完美的反比;而第二名是本書要角 Jeff Immelt 談他 16 年經營 GE 的經驗,還有駁斥那些《奇異衰敗學》裡面也有提過的負面事件。第三到第六名則是各種歌頌前幾年剛過世的 GE 傳奇執行長 Jack Welch 管理方法的各種商管專書。
如果有 15 年前的讀者坐時光機來到現在,大概很難想像這個排行榜是這樣,甚至會有點精神錯亂,覺得 GE 怎麼可能會到今天這個地步?但事實就是這樣。
一間百年企業最悲慘的結局莫過於變得無關緊要,而一一剝離其業務的 GE,似乎正在朝這個方向邁進,資本市場也把這個股票拿來跟 GME 一樣交易。GE 這間公司,在我還在唸政大企研所的時候,多半還是課本與哈佛商學院組織管理個案的翹楚,而我很好奇現在的商學院學生還會不會研究這間公司曾經的輝煌。
《奇異衰敗學》這本書想要解答的,就是這個現況「何以至此?」
兩位作者的敘事觀點,是從 GE 的會計制度來檢討,我讀起來的感覺是作者認為它才是讓 GE 根基腐爛的元兇。確實在經營一個像 GE 這種 1970-80 年代集團併購熱潮產物的企業,會計制度經常是漏洞的來源(可以問問看有處理企業併購的會計師朋友),何況是像 GE 如此喜歡買買買的公司,就算管理階層無心操弄,越來越龐大複雜臃腫的組織也會百密一疏。
「結構影響行為」的弊案論,也許是《奇異衰敗學》的核心論述。
但我個人的想法會比較接近湯明哲老師的序,在此也非常推薦大家讀完書之後回頭來仔細閱讀。
GE 的衰敗原因也許是「適者生存」的結果:回顧 Welch 時代的成功,是這間公司能相對其他 1970-80 年代集團併購熱潮的企業,在 1980-90 年代時擁有更好的組織管理能力,相對更為精簡的組織不僅能節省成本、提高每位員工的生產力,個別事業部在市場上的領導地位與產業熟稔程度,也能幫助公司在運用 GE Capital 時的授信過程,有更低的資金成本與呆帳費用。
在那個經貿加速全球化的年代,高漲的需求促使 GE 的各種事業蓬勃發展。穩健的現金流量轉換為可觀的現金股利,不僅吸引資本市場持有並間接帶來更低的融資成本、幫助 GE Capital 這台印鈔機高速運轉,同時優異的股價表現也是吸引人才加入的關鍵因素。誰不想加入 GE 呢?就跟台灣理工科年輕人多少都想過加入 TSMC MTK 的未來。
GE 的飛輪運轉看似一切美好,公司在工業領域的領導地位也似乎無人能敵。
但就跟所有偉大帝國與企業的衰敗原因近似,外部環境(PEST,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的變化 + 組織因慣性無法轉舵,我覺得才是造成 GE 走下坡的主因。
2000 年代伊始,IT 時代來臨,許多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網路與軟體公司正處於高成長期,他們的出現不僅吸引了資本市場的注意力與為其帶來更低的融資成本,半導體產業因應 IT 需求的同步升級,也開始影響到 GE 這種以「類比」為主的企業,得開始跟「數位」企業競爭各種稀缺資源,從資金到客戶到政府部門都是。
IT 產業也同時從矽谷吸走了人才供給,這不僅讓 GE 的長期競爭力受限,為了阻止投資人與員工跑掉,GE 也得花更多錢在現金股利上,更進一步壓縮到公司創新的燃料。
因此,我覺得 911 等突發事件不是 GE 衰頹的主因,只是引爆了公司多年不斷削減其反脆弱性的未爆彈。IT 時代的到來,與公司過往的成功慣性,是營造完美風暴的基礎,突發事件是火種,不良的會計制度,與作者們暗指 GE 領導班底的「男子氣概」文化,個人以為都只是催化劑。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GE 以工業為主體的核心業務,才是公司衰退的主因。但實際上你會在 GE 各項業務的競爭對手股價上看到不同的營運與股價表現,類似集團組織結構的 Siemens(SIE GR)、Honeywell(HON US)、ABB(ABB US)、Emerson(EMR US)…等,這些公司顯然都過得比 GE 好不少。更早意識到 IT 浪潮的來襲,以及為此做出行動,也許是彼此差距的遠因。
但也也許是沒有享受過 GE 曾經的輝煌,也沒有 GE Capital 這顆賢者之石的原因吧,沒什麼好失去的經營團隊,轉舵總是比較機警。
GE 的故事我覺得是大型企業,尤其是現在 FAAMG 這些 Web2 公司主導一切的時代,值得借鏡的經驗:真正顛覆你的可能不是其他 Web2 巨頭,而是那些伴隨 PEST 外部環境變化產生的新機會與新創公司。
除此之外,對於主動投資人來說,也應該意識到 IT 時代有可能會為所有產業,帶來更快更猛烈的競爭循環,半導體技術的演進、軟體迭代的迅速,很難真的找到能「一張不賣,奇蹟自來」的股票,你必須更緊盯著變化,而不是以為存某些個股終能必勝,多運用貝氏機率的想法去思考,也許才是能在市場存活的定理。
如果你和我一樣,自認為無法那麼機警地緊盯變化,多數資產你應該投資的是汰弱留強的機制本身。指數化投資會是個非常合理的選擇。
再次推薦《奇異衰敗學》這本讓人能不斷思考的好書。
博客來介紹:https://reurl.cc/Dy0b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