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算把 Jared Diamond 教授的《動盪》這本書給細讀完。

博客來介紹: 《動盪》

先下個評語好了:相當精彩。而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出版時機相當巧妙,正好在我們台灣人舉行總統大選的前夕。書中提到的好幾個國家「危機」問題點,個人認為在這次的大選中也一一被暴露出來。在選舉結束後的此刻,其實滿期待台灣社會能一起解決這些問題。

Diamond 教授在知識分子圈內的知名度就不用再說明了,大概你去大學附近的路上問有沒有看過或聽過他的成名作《槍砲、病菌與鋼鐵》,應該知道這本書的人非常多(我還記得自己是在附中高二地理課的時候,姚老師指定我們去讀這本書)。當然 Diamond 教授的觀點隨著名氣變大,而有更多批判的聲音出來,但我覺得這反而顯示出這個學者的影響力,以及促進人類知識交流和昇華的能力。

我已經有不少朋友、網友已經陸續把這本書看完,並且寫了一些自己的心得想法或是書摘。所以我覺得今天我寫這篇網誌,比較特別想分享以下三件事:

  1. 我如何去讀《動盪》這本書?
  2. 《動盪》這本書是如何改變(或者說提醒)我對歷史解釋的認知?
  3. 《動盪》這本書如何去影響了我的大選投票決策?

一樣一樣來吧。

我如何去讀《動盪》這本書?

前幾天同事來問我怎麼閱讀一本書、把新吸收的資料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我大致上把自己的非小說類的閱讀(還有在書店裡面不被美麗書封面給拐騙)的方法,整理成幾個原則。我得先說,這個方法是建立在你已經對書要討論的主題,有一些基本認知前提之下才會有用:

  1. 書的標題、副標題、導言、作者…這些基本資訊,和你過去所了解的知識有什麼相同/相異的結論?
  2. 目錄非常重要,因為看目錄就會知道作者的思考架構長甚麼樣子。這個思考架構跟你想事情的架構相同/相異嗎? 作者是怎麼想事情的?
  3. 想像一下你的腦中有一座圖書館,而你是管理員,你會怎麼把你新吸收的內容,甚至是架構,給放進這個圖書館裡面? 還是會建立新的分類?

我也是用一樣的方法去理解《動盪》這本書。以前在政大外交系雙主修的時候,課堂上會用一些國關理論(現實、自由、社會建構主義之類的)去看事情、使用「國家」作為基本分析單位。不過《動盪》這本書的分析架構特別之處在於,Diamond 教授已經先假設了國家已經碰到「危機」(作者有明確定義何謂危機)的狀況下,我們要怎麼運用「影響個人危機結果的相關因素」,去試著推導「影響國家危機結果的相關因素」。

由於作者的敘事邏輯是「先講故事,後分析」,因此我在閱讀的時候,會一邊看著下面這張對照表當作是羅盤來邊讀邊看:

資料來源:《動盪》,筆者整理

除了用這個作者提供的分析架構,作者也歸納了國家危機會引發一些個人層次難以出現的問題,也就是我過去在國關領域學習時常討論到的問題,包括:

  • 政治和經濟制度差異
  • 國家領導人(們)的角色定位
  • 集體決策
  • 解決危機的選擇性改變,是透過和平解決或暴力革命
  • 同時引入不同類型的國家改變,或不同時期導入改變
  • 危機是由內亂還是外患所引起
  • 衝突之後的和解:國內各團體妥協,或與鄰國之間的和解

總體來說,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比較像是先學一組工具、或是一套觀點,然後試著先用作者的想法去理解每個案例(以及思考台灣的案例):他們做對或做錯了什麼? 什麼條件讓他們能或不能做什麼? 改變的成果是如何維持下去…讓我在看《動盪》這本書的時候,有些不同的趣味和臨場感。

《動盪》這本書是如何改變(或者說提醒)我對歷史解釋的認知?

除了透過這本書學習一套新的分析架構,我覺得這過程中也在挑戰我自己的歷史認知。有一陣子滿沉迷在研究二戰歷史,但作為業餘人士,我看到的資料多半是用西方說法,例如芬蘭的案例,過去只(和西方學者一樣)覺得,這個國家是「墮落」到要犧牲民主來換取生存,但忽略到了這個國家的文化特性、當時的地緣政治,以及對於「主權」作為國家核心價值的強韌程度,對於國家面對危機時的選擇。

如果單純從二戰和冷戰結構(美國和西歐觀點),來思考當時芬蘭的選擇,就會忽視掉這個國家自行做出選擇的意志和空間,以及條件限制下盡可能把牌打好的能耐。這讓我也驚覺到自己常常用先入為主的態度,去解釋我看到的事情,其實只要用另一個角度來觀測,就有可能有不同的結論。

例如台灣,你會用兩岸關係,中國或美國附庸,第一島鏈,印太戰略,還是全球半導體製造聚落…哪個角度來思考台灣的定位? 我們常常用單一面向去思考這個問題,而社群媒體也強化了既有的觀點。但理性的決策有賴於充分的資訊判斷,以及如何去思考對方所掌握的資訊,如果思考台灣定位這件事只能從單向出發,我認為對我們的國家安全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你我所掌握的終究是解釋,而非事實,我們能做的只是盡可能找到多個解釋以拼湊全貌,並且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給予權重、做出決策。

《動盪》這本書如何去影響了我的大選投票決策?

其實我只是想講總統票。雖然我很早就決定要投給現任總統,不過《動盪》在這段時間的出現,讓我有個機會去再次檢視自己的總統票決策。

這本書在討論危機,而我認為選總統這件事,就有點像每隔四年讓大家有機會去重新檢視一個國家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當前碰到的問題。某些政客說「統獨是假議題」,不過很明顯地這次投票顯現出來的、國際現勢所呈現的,就很明白地告訴選民「統獨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所謂的「亡國感」確實存在(看看香港、新疆、西藏),而這背後是「國家認同」這個核心價值的具體辯論。

所以我認真覺得這次的總統大選,其實是一種台灣維持主權獨立的一場公投。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現任總統確實把外交國防,這兩個主權獨立的具體作為,做得可圈可點,執政者也相當明確地認知到台灣所處的環境,以及目前整體國力所能輸出的優勢劣勢。

有些人可能覺得,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惡化,但事實上從各項資料來判斷,比較像是中國在習近平時代,相對於胡錦濤時代,單方面改變對台政策(限制陸客來台、搶邦交國),以及改變自己一國兩制的做法(香港反送中),目的可能是去轉移內部所發生的政治鬥爭(我們難以得知),和經濟發展趨緩(規模變大的必然+美中貿易戰)的挑戰,以鞏固自身勢力的做法。

台灣總統的工作,要去誠實面對並且解決這個問題。其他兩位挑戰者(以及其他幾位潛在候選人)的政見或言論中,看不到如何去用較當政者更高明的手段。

然而這些問題,我認為需要台灣國民去具體的認知到其複雜性和嚴重性。這點來說,我覺得政府還有非常多的努力空間。防堵敵對勢力資訊戰、將事實傳遞給民眾思考,而不是被單純曲解成「芒果乾」,現在看起來是未來四年必須持續努力修補的破網。

最後,分享一個 The Newsroom 影集的開場給大家: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去承認問題的存在。」

我想這也是《動盪》這本書可以給台灣每一個人最珍貴的禮物,也是我們未來該持續面對的挑戰。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