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最近在準備結婚成家,於是開始在各個銀行間穿梭,詢問各種信貸的方案。其實我自己目前並不是那麼急著要一筆資金,不然很早就會讓常常打電話來打擾的國OO華銀行有業績可以做了,所以這個跑銀行的過程,我是 50% 抱著學習、50% 是認真想要貸款的心態在跑銀行。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很值得思考的地方,是銀行做貸款的行員怎麼去在第一次見面中問出一個人的信貸條件範圍,給予他或她多少的額度和利率,而不只是照著網路上的行銷資料而已。除了貸款額度高低會影響之外,目前整理出來的條件有大概這 3 個面向:

  • 工作性質:後勤性質的工作,相對於業務性質的工作,貸到的利率比較低
  • 工作收入:每個月收入 (通常根據最近一次報稅的資料) 的 20-23 倍是最高可貸到的金額
  • 負債狀況:有其他信貸、有產生信用卡循環利息的利率比較高

其實這個跟我們在評估一間公司價值的過程是滿像的:那些業務穩定成長 (工作性質),每股自由現金流量高 (工作收入、負債狀況) 的企業,總是享有比較高的估值,投資人願意付比較高的錢去取得這間公司的一部分股權;同樣的,一個人的工作穩定、收入高,名下又沒有負債,當銀行收回款項的風險降低,在各家銀行競爭的情況下,自然他會願意用比較便宜的代價借錢給你。

如果用一個更哲學的層次來思考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評估一個人的「信用」值多少錢 (好像某個 FinTech 新創的廣告標語?)。而信用的積累在我的財富價值觀裡面,相當於資本的積累,是除了「時間」(你未來能夠產生價值的跑道多長?)、「錢」(你現在手中有多少能產生價值的資產?) 之外,資本累積的來源。偽科學的老高與小茉有一集在講「錢的本質其實是信用」(如下),我覺得就把這個道理講得滿不錯的:

也就是今天這篇文章標題在講的:資本=時間+錢+信用,一個人資本就是看這三者怎麼分配。

時間可以管理 (咦),錢可以透過工作收入或是投資來累積;信用就滿神秘的,很難用簡單的方式評估衡量,但它又是資本累積要素中,最容易被放大效果 (也是最容易產生風險) 的一項。

當其他條件不變,一個人的信用被轉化為更多的錢和時間,就代表了他能夠比另外一個人在此刻擁有更多的財富;當兩個人都在轉化自己的信用,利率較低的那個人實際上就擁有更多的錢和時間可以運用,也就是擁有更多的資本。

例如這幾年,常常看到很多人在比較月薪高低 (錢),但是沒有同時思考工作穩定性 (信用) 和職涯可持續性 (時間) 的問題,我覺得這是把資本的定義限縮在某一兩個面向的結果。或是最近剛放榜,有人在戰拿 360 萬棄台大選亞大的新聞,我也覺得這個也是那位學生在這三個面向中,做出他認為最適合的資本選擇,沒有甚麼好批評的。

我覺得這也是金融浪漫的一面:透過信用,讓看似需要時間與金錢才實現的未來,得以挪到現在發生。所以人們用了非常多的力氣去量化這件事情,我們上面看到那幾個信貸問題、信用評等產業的出現、美國的 FICO 分數、各種 Credit scoring, lending marketplace 的公司,都是在嘗試去用更新的方法評估一個人的信用值多少錢。

但換另外一個角度思考,這也是一種貧富差距的來源。弱勢的族群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 (工時、健康),去賺到單位時間更少的錢,卻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無法獲得夠好的信用,這種常會複製到下一代的三重困境,是我覺得造成資本無法累積的其中一個障礙。不過這也是我覺得 FinTech 新創很適合做的題目,普惠金融的概念也是試著在解決這個資本問題。美國這邊就有看到一些有意義的成果,例如 PayPal 的 Venmo, Square 的 Cash App,都成為了美國在 COVID-19 疫情中,輸送各類振興補助及貸款給沒有銀行帳戶、underbanked 族群的最佳利器。

回過頭來,資本=時間+錢+信用,其中信用往往可以轉化為其他兩個資本形成的要素,但他也是最容易毀壞的要素,在金融層面或是社會層面皆是如此。小心保護自己的信用,那是影響長期資本增長或衰減的關鍵。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